保护好名人故居也是文化传承
2016-12-15| 发布者: 吕扣农家乐
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曾配合市政协文史委员会,对该市旧城区332处名人故居进行考查,发现保存完好的仅有80处,多为纪念馆、博物馆、单位用房和名人后代独院住房。其余200余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修情况。谭嗣同在京的寓所——浏阳会馆,这处承载着沧桑历史的故居,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:掉漆的木门,破旧的房屋,成排的电表,堆放的杂物,逼仄的过道……百年旧居已然沦为大杂院,破败不堪。而这,就是当下北京名人故居的一个缩影,保护状况不容乐观。(12月11日《工人日报》)
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。因为这些名人故居,是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资源。尤其像谭嗣同的浏阳会馆,更是爱国主义活教材,把它修缮好、保护好,对外开放,让后人感受谭嗣同先生的爱国情操,教育意义被放大,一石二鸟。相反,对之不闻不问,任其破败下去则难以恢复,到那时再斥资修一个“仿古”建筑,花费更大,也非常别扭。
看到名人故居遭此命运,不由得想起有的地方为了争“故里”而吵得火热,真是感慨万千。最近,重庆酉阳与湖南桃源“开撕”,都说自己是“正宗”桃花源。两地如此不顾“吃相”地争桃花源干什么?说隐讳点儿,就是争旅游资源,说直白点儿,就是争利益。抛开别的不说,这暴露出有的地方旅游资源贫乏。但是,在北京等地,却废弃着大量旅游资源没有开发利用起来,反而日益破败,造成资源浪费,不断贬值,实在可惜。
前不久,有消息称,岳阳楼可能要转让经营权给企业。不少舆论普遍认为,这并非什么坏事。在公共财政投入不足,甚至为之负担沉重的前提下,把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的经营权转让给企业,由企业在文物法的框架下合理经营,在文物保护部门的指导下,做到利用和保护有机结合,既保护了文物,又放大了文物的价值,是一个不错的保护思路,也是克服政府经费不足的有效渠道,不失为保护文物的好方法,值得那些失修的名人故居、百年旧居借鉴。
事实上,有经验的人都知道,住房要有人居住,有人打理,时常维修,才经久耐用;反之,不仅渐生潇条破败之相,还会因为没有生机而失去应有的光泽,令人叹惜。所以,不论是谭嗣同故居,还是其他名人故居、百年旧居,都可以考虑交给适当的人去打理,科学利用起来,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放大其价值,也是对名人故居的最好保护,否则,有主却没有人管理,有价值却不能发挥积极意义,实在是可惜。
当然,名人故居不是商品,不能用来交易,这是前提,更不能因为产权或使用权的变更致使其遭到破坏,否则,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,也会遭到民意批评。所以,合理利用名人故居也要有章可循,做到按程序审慎决策,使保护与利用真正相得益彰,这是底线和原则,不可松动和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