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旅游日”不能只是门票优惠日
2019-05-22| 发布者: 吕扣农家乐
5月19日是第九个“中国旅游日”。为迎接“中国旅游日”的到来,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以“文旅融合,美好生活”为主题,举办了多项主题活动,推出了景区降价优惠、旅游扶贫助残、对先进群体实施旅游奖励等5大类3500多条旅游利民惠民措施。(5月19日《光明日报》)
“中国旅游日”设立已有9年,设立“旅游日”的初衷是倡导更多国人走出家门,广泛参与旅游活动,提高生活品质。在这一天,通过诸多优惠让利于游客,把国民吸引到旅游中来,的确是必需的。不过,从第一个“旅游日”至今,无论主题如何变化,似乎景区优惠都是不变且唯一的措施,变化的只是景区的门票是半价还是全免。久而久之,尽管这些举措给了游客以真金白银的实惠,却也掉入了景区营销狂欢的窠臼,进而反衬出旅游门票依赖的强大惯性。
的确,参与旅游有益于提高国民生活品质,然而,提高生活品质绝非只在“旅游日”这一天。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快速增长,旅游已经是普遍需求,正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是一种生活方式,呈现出多元需求,相对应的是全民旅游、全域旅游的兴起,这些与传统的景区游、观光游有着质的区别,是消费升级的必然。
与旅游消费升级相比,国内旅游供给还存在不少问题,比较突出的,一是旅游供给山寨化、同质化的现象严重,千篇一律,缺少创新、缺乏特色,拉低性价比;二是“唯门票”模式惯性强大,造成旅游消费的扭曲与错位;三是旅游市场服务质量低劣,如强制购物、消费宰客等时有发生,这些都需要旅游模式、产品、管理创新转型和提档升级,需要旅游服务提质增效。
“旅游日”的更大意义是确立一种导向,承载起促进旅游丰富的内涵,只定位于门票优惠其实太过肤浅,如何创新产品供给,满足国民旅游多层次需求;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管理,创造有效旅游消费的环境;如何转变旅游观念,提高旅游休闲的质量……这些问题更值得去思考。“旅游日”要承载和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,才可能成为旅游供给与旅游消费协同发展的节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