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里长城十三关,偏关排第七
2016-12-17| 发布者: 吕扣农家乐
长城又称万里长城,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工程, 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 明长城 调查数据, 中国明朝长城总长度为8851.8千米。 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。然而,对于这个中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,您又真正了解多少?
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一下 万里长城上的十三个关口:
第一关:山海关
秦皇岛山海关 又称“榆关”,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,明洪武十四年筑关设卫,因其依山襟海,故名 山海关 。有“天下第一关”的美誉。
第二关:黄崖关
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,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,又称“小雁门关”, 北齐 时建,明代重修。
第三关:居庸关
居庸关有“天下第一雄关”之称,北京昌平区内,始于秦代。有南北两个关口,南名“南口”,北称“居庸关”。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。
第四关:紫荆关
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,始建于 战国时期 ,与居庸关、 倒马关 合称为内三关。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,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 成吉思汗 攻居庸关不克,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,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。
第五关:倒马关
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,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前”之险,因山路险峻,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。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。现存 倒马关 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。
第六关: 平型关
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,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,周围900余丈,南北东各置一门,门额镌刻“平型岭”三个大字。 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,歼灭日军千人,是 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。
第七关:偏头关
位于偏关县黄河边,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。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,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,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。
第八关:雁门关
“中华第一关”雁门关 雁门关,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,以“险”著称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关”,有“天下九塞,雁门为首”之说。
第九关:娘子关
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,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。 娘子关 原名“苇泽关”,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,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“娘子军”,故得今名。现存关城建于明代,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,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第十关:杀虎口关
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,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,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,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,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,明时称杀胡口。 明朝 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,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。
第十一关:嘉峪关
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,是 明长城 西端的第一重关,也是古代“ 丝绸之路 ”的交通要冲。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,始建于明洪武五年,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,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。
第十二关:阳关
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。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,自汉至唐,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。 说到阳关,马上会想到唐代 诗人 王维的千古名句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。 阳关至玉门70余公里,其间原有城墙相连接,今个别地方还有长城城墙遗址,长城遗址虽已很低矮,只有十几至几十厘米高,但烽燧遗址尚存几十座。
第十三关:玉门关
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、设置河西四郡之时,因西域输入 玉石 时,取道于此而得名。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,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。汉元封年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,玉门关随即设立。